“欧洲曾豪情宣告:再来十年,全新乘用车将彻底告别尾气排放。”然而,2025年现实却急转直下:奔驰与丰田正逼向政策边缘,意大利与东欧国家高声反对,产业盈利岌岌可危,连德国总理也呼吁宽松。欧盟“绿色先锋号”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与政治急转弯——2035年燃油车禁售,这条原本被视为明确导向的‘绿色高速公路’,如今似乎岌岌可危。 “理想转型”背后的市场现实与减排目标 欧盟原本制定了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所有新汽油和柴油乘用车的雄心目标,配合逐步收紧的CO₂排放标准:2025年开始,新车平均排放不得超过93.6g/km,2030年降至49.5g/km,2035年要求零排放。 然而现实反馈乏力:2025年上半年,虽然欧洲(EU+EFTA+UK)BEV(纯电动车)注册量达到约119万辆,同比增长25%,占新车市场份额为17%(去年同期为13.8%),但整体增长仍主要集中在北欧和西欧地区,东欧与南欧市场表现滞后。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报告中指出,欧盟(EU)电动车市场份额虽上升至15.6%,但仍不足以缓解产业层面的结构性压力。 更严峻的是,那些尚未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车企,可能因未达标的CO₂平均排放而面临高额罚款。据《金融时报》报道,目前平均排放仍为107g/km,而2025年目标为95g/km,按每辆车每超出1g收罚95欧元计算,全行业罚款总额可能超过125亿欧元。 从车辆生命周期分析角度看,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的最新数据指出,以欧盟电力结构平均计算,BEV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CO₂当量为63g/km,比传统汽油车(约235g/km)低73%,使用可再生能源则可低至52g/km,降幅达78%。然而,这些数据虽然证明电动车的减碳效益远优,但前提是有成熟的绿色电力与基础设施支撑,而这些条件目前尚未普及。 所以说,欧盟减排目标虽理想宏伟,现实却遭遇市场增速不均、基础设施不足及合规成本高企等多重挑战。 车企哀嚎:电动车是赔钱买卖 环保政策的倒逼,使得欧洲车企加快了电动车布局,但财务结果并不乐观。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显示,目前大多数传统车企在欧洲市场销售一辆电动车,平均要亏损约3000至6000欧元。奔驰、宝马等高端品牌虽然能通过溢价缓解压力,但仍难以弥补电池采购和研发投入带来的高成本。大众汽车集团2024年财报直言,其ID系列车型毛利率“显著低于燃油车”,而奥迪在内部报告中也指出“电动车短期内无法复制燃油车的利润率”。 与此同时,特斯拉和中国厂商的冲击让欧洲车企的盈利困境雪上加霜。2025年上半年,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在欧盟市场份额已突破11%,价格平均比本土品牌低20%以上。德国工会IG Metall警告称,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未来五年欧洲电动车业务可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进而影响数十万工人的岗位稳定。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车企高管把“电动车是赔钱买卖”挂在嘴边。奔驰CEO康林松直言:“没有可持续盈利模式,转型将是一场高风险豪赌。”这一现实压力解释了为什么宝马与奔驰频频呼吁政策不要“一刀切”,允许插电混动与高效燃油车在更长周期内存在,以支撑现金流和产业稳定。 欧洲车企的艰难取舍 在利益与责任的博弈中,欧洲车企正陷入微妙平衡。康林松也强调:“我们需要现实检验,否则行业可能全速撞上墙。”贸然推进禁令可能引发“最后抢购”潮,不利于长期减排目标。与此同时,丰田高层指出,欧洲各地市场接受度差异巨大,不会在需求偏弱地区强推BEV,政策应具备公平和弹性。 东欧国家如捷克与意大利联合反对高额罚款,强调本国车企在GDP和就业中的重要性,呼吁政策更具现实可行性。德国总理舒尔茨亦公开呼吁,不应对车企施以“惩罚性”罚款。 从市场数据来看,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虽已超过15%,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主要市场增速明显放缓。ACEA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洲EV销量同比仅增长2%,而插电混动与混动车型的销量逆势增长,德国PHEV市场份额重回10%以上,显示消费者更倾向过渡性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制造商还需考虑就业与产业链稳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测算,到2035年若全面禁燃,约有27万个岗位可能受到波及,其中多数集中在发动机和零部件供应体系。 正因如此,企业对2035禁令的态度趋于务实。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在公开场合强调“技术中立”,并不放弃电动化投资,但希望混动与高效燃油车在更长周期内获得政策豁免。大众汽车集团包括奥迪虽然仍在推动电动化,但近期也放缓投资节奏,以避免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造成产能闲置。欧洲企业普遍呼吁政策制订者在绿色转型和经济韧性之间找到平衡。正如梅赛德斯-奔驰的一位高管所言,“转型是必然,但若没有消费者的真实购买力,任何计划都只是理想主义。” 2035年燃油车禁售曾是一座环保的灯塔,如今正被现实风雨考验——转型不仅关乎减排目标,也关乎产业自主、就业保障与地缘竞争。若欧盟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欧洲汽车工业或将重塑优势;若政策一味硬推,一场结构性崩溃可能随之而来。未来几个月的政策方向,不仅决定欧洲“绿色未来”的走向,也将在全球汽车格局中留下浓重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