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辆钛金属色的小米YU7,并排停在小区地库,同一排、同颜色、同型号,小米高管魏旭晒出这张照片时,大概想表达“我们产品真受欢迎”。 可网友一眼看穿:这哪是巧合?分明是“内部团购”演出来的繁荣。 别误会,小米汽车卖得好,是事实。10月交付超4万台,YU7三季度保值率高达99.4%,登顶国产新能源榜首,数据亮眼。 但问题在于:当一家公司的员工、高管、亲友成了销量主力,这种“热销”还能代表真实市场吗? 魏旭的身份很关键,他是小米手机工业设计部总经理,不是普通用户。他晒的“邻居”,大概率是同事或关系户。三台同款车停一起,看似偶然,实则高度可疑。 试想,全国14亿人,钛金属色又非唯一选择,偏偏同一栋楼、同一排车位,清一色YU7?这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点。正值小米冲刺年度交付目标,舆论急需“民间自发追捧”的案例。 于是,一张精心构图的地库照片横空出世,配上“连邻居都抢着买”的叙事,试图营造“全民抢购”氛围。可消费者不是傻子,你连“邻居”都安排好了,还谈什么真实口碑? 高保值率同样存疑。99.4%的一年保值率,几乎等于新车价格纹丝不动。要知道,连特斯拉Model 3一年保值率,也不过80%出头,比亚迪、蔚来等头部新势力普遍在70%-85%之间。 小米凭啥逆势坚挺?答案或许是:根本没多少车流入二手市场。 如果大量车辆集中在员工、经销商、关联方手中,未真正进入流通环节,自然谈不上“贬值”。 这种“闭环式销量”,数字好看,却掩盖了真实用户接受度。一旦大规模交付后口碑下滑、二手市场开闸,保值神话可能一夜崩塌。 小米的营销能力毋庸置疑。从雷军亲自站台,到高管轮番晒单,再到“地库三连拍”,每一步都在强化虚假“爆款”人设。 但汽车不是手机,不能靠情怀和热度撑三年。用户买回去天天开,续航虚不虚、智驾靠不靠谱、售后跟不跟得上,才是长期口碑的关键。 靠内部消化撑起的销量,终究是泡沫。真正的市场认可,不是高管地库里摆拍出来的,而是街头巷尾老百姓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当有一天,你随便走进一个陌生小区,看到三台YU7停在不同楼栋、不同车主名下,那才是小米汽车真正站稳脚跟的时候。 在此之前,请别把“内部团建”,当成“全民狂欢”。消费者愿意为创新买单,但绝不接受被当成数据游戏里的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