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米SU7,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是抄袭的。” 雷军这话一出,网友直接笑出声:不是“没有一个地方抄”,是所有地方都抄得明明白白。 前脸像保时捷Taycan,侧身线条神似Panamera,连轮毂造型、门把手开合角度、尾灯灯腔结构都被扒出高度相似。更有设计师拿两车三维模型叠加,重合度高到连空气动力学工程师都沉默了。 可雷军站在台上,一脸真诚地说独立原创,这不是自信,是把观众当傻子。 更讽刺的是,他一边否认抄袭,一边又说“研究过上百款经典车型”。好家伙,研究到连保时捷设计师看了都说“这不就是我画的草图?” 那你这“研究”,到底是学习还是复刻?是致敬还是像素级搬运? 有人替他辩解:“汽车行业互相借鉴很正常。” 可正常借鉴和照搬是两码事。特斯拉开放专利,是为了推动电动化;比亚迪做海豹,虽有影子但有自己的平台语言;就连蔚来、小鹏,也都在设计上努力打出辨识度。 唯独小米SU7,从头到脚散发着一种“精装版模仿秀”的气质,它不是在造一辆新车,而是在组装一张全球豪车的脸。 而雷军最擅长的,不是造车,是造梦。发布会灯光一打,PPT一翻,“为发烧而生”“感动人心”“对标保时捷但只要三分之一价格”……一套话术下来,米粉热血沸腾,订单4分钟破万。 可冷静下来想想:如果真没抄,为何连保时捷中国总裁,都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这话听着体面,实则是委婉的“你们太鸡贼了”。 更令人不适的,是雷军那种“我说没抄就没抄”的傲慢姿态。面对质疑,不解释细节,不展示原创草图,不公布设计团队迭代过程,只用一句“老板说了没抄”堵住悠悠众口。 这种态度,早已背离了他曾标榜的“和用户交朋友”。如今的朋友,似乎只配听结论,不配问过程。 而公众的愤怒,不止于设计争议,更在于人设崩塌后的双标操作。早年小米靠“性价比”“透明成本”起家,痛批大厂暴利;如今自己卖21万的车,却对“像保时捷”避而不谈,反而强调“智能生态”“互联体验”来转移焦点。 可消费者要的是诚实,不是话术。你可以说“我们参考了经典,但做了创新”,但别把抄袭包装成“灵感共鸣”。 更悲哀的是,这样一个靠营销堆砌光环的企业家,居然荣膺中国大陆首富。他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市场的畸形:会讲故事的人,比踏实做事的人更受追捧;会控评的人,比敢认错的人更安全。 当“厚脸皮+流量+资本”,成为新成功学,真正的原创者反而被边缘化。 当然,也有人说:“只要车好开、质量稳,长得像点无所谓。”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前提是,别一边抄,一边还装清高。 你可以承认“初期借鉴”,然后用后续产品证明自己的设计能力,比如丰田早期也抄过大众,但后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可小米呢?从手机到汽车,始终活在“对标”和“超越”的叙事里,却很少真正定义属于自己的美学语言。 雷军或许真相信自己没抄。毕竟,在他的逻辑里,“我没直接复制图纸,所以不算抄”;“我改了0.1毫米,就是原创”。这种自我合理化的思维,恰恰暴露了他对“原创”的轻慢,原创不是参数微调,而是灵魂的不可替代性。 今天的小米SU7或许卖得好,但历史终将记住:它是一辆靠“像保时捷”打开市场的车,而不是靠“我是谁”赢得尊重的车。 雷军若真想成为世界级企业家,就该学会一件事:承认借鉴不可耻,死不认账才丢人。 否则,再多的财富排名,也掩盖不了那层薄如蝉翼的诚信危机。毕竟,消费者可以为梦想买单一次,但不会为谎言买单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