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出行工具,但随之而来的“天价维修”痛点,却始终如影随形。当初为“省钱”选择新能源车的车主们,如今纷纷陷入买得起、修不起的困境。 
如今,随着2025年首批新能源车进入“过保期”,超100万辆电动车将走出质保范围,一个规模高达3000亿元的售后维保市场正浮出水面! 买车易、维修难 时下,新能源汽车正在中国街头完成全民普及。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9月国内新能源车均价跌至15.8万元,较去年下滑8%,入门级车型甚至跌破10万元关口。价格亲民化直接助推渗透率飙升至57.8%,这意味着每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型。 但这份购车快感往往在维修时戛然而止,其中北京车主王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花14万元购入的纯电车仅剐蹭底盘,4S店便给出更换电池包方案,报价7.2万元,接近车价的一半。王先生充电省的钱,一次维修全吐回去了。王先生的咋走与并非个例,中保研2024年报告显示,59款纯电车的电池包零整比均值高达50.96%,换电池堪比换车已成行业常态。 
目前来看,维修贵的核心原因在于大多数4S店“只换不修”的维修模式。这背后是主机厂的绝对权限垄断与第三方修理厂的多重困境,共同作用将成本压力转嫁至车主。其中官方售后之所以倾向于换件优先,是源于效率与责任的双重考量。更换原厂配件无需复杂诊断和维修工艺,能最大程度提升工位周转。更关键的是,使用原厂配件可将维修后的安全责任转移给主机厂或零部件供应商,成为官方售后的安全选择。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3月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对核心部件安全检验设立严格国标,这进一步推动官方售后通过“整体更换”规避维修后的合规风险。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的技术变革为第三方修理厂设下了难以逾越的壁垒。与燃油车不同,新能源车核心在于“三电系统”,其软件复杂度远超传统机械结构。新能源车辆的故障诊断、部件匹配、系统激活等,都依赖主机厂专属的诊断系统和软件权限,普通修理厂根本无法获取这些核心技术资源。 
此外,法律风险更让第三方维修店雪上加霜。2025年3月,一位汽车博主因维修新能源车并发布视频,被小鹏、比亚迪、赛力斯3家车企起诉。上海两位修车师傅因“解锁”锁定的电池包,被判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这种修不好、不敢修、修了可能违法的困境,让大量第三方修理厂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望而却步。 破局微光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千亿级市场,各方玩家开始寻求突破。其中电池厂商率先撕开缺口,宁德时代“宁家服务”推出的CTP返修服务,将电池维修成本压缩至1-2万元,仅为换包费用的1/3。其上海体验中心采用超声导波技术,15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无损检测,准确率超90%,还能实现“一般故障8小时修复”。不过该服务目前仅覆盖宁德时代配套车型,且全国直营网点仅7家,远不能满足需求。 
第三方平台则走起了授权合作路线,途虎养车通过与车企共建“一物一码”溯源平台,实现原厂备件全链路可查,并联合道达尔能源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京东养车则与比亚迪、一汽大众等达成合作,试图打通技术授权通道。但这些努力尚未改变基本面,据相关统计,当前第三方维修覆盖率不足15%, 车叔看来,宁家服务培养的专业人才、途虎搭建溯源体系的努力固然有所成效,若没有主机厂的权限开放,终究是“杯水车薪”。只有主机厂打破技术封锁,允许第三方共享诊断系统、获取原厂备件,激活传统维修店的转型潜力才是破局之道。届时,车主既能享受官方服务的安全性,也能选择第三方的性价比,真正掌握消费主动权。令人欣喜的是,政策层面已经有所动作,市场监管总局8月发布的《公用事业领域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虽未直接指向汽车行业,但已释放强化垄断监管的信号。最后是希望,我国尽快出台专项政策,强制主机厂开放诊断权限与备件供应。 车叔总结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应是体验升级,而非权益缩水。当15万元,甚至是10万元以内的新能源车走进千家万户时,配套的售后体系不该仍是天价壁垒。主机厂若固守垄断思维,最终只会被脱保潮下的市场用脚投票,毕竟,消费者买的从来不是一辆车,而是完整的出行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