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温和形象示人的雷军,近日选择发文硬刚,直面外界质疑。被曲解的雷军倍感委屈,但他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打了质疑者的脸。 舆论没赢过,但销量也没输过,用这句话来形容小米汽车,再合适不过了。 1. 雷军罕见的硬刚 一直以来,雷军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文尔雅,发文硬刚、强硬反怼、情绪化语言等这些,很难跟雷军关联在一起。 但近日雷军突然一反常态,在微博上火力全开,连发多条博文,公开回应关于小米汽车“安全和好看第一性”的质疑。 他的语气不仅罕见地带有些许情绪,而且还在评论区直言:“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事情的起因是雷军以前接受采访说过的两句话: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车的轮毂最难设计。 相信很多人都在短视频中刷到过这两句话,它们被多次多角度剪辑,试图传递出一种小米只注重外观和颜值,而不重视安全和技术的印象。 事实上,这两句话是雷军在不同语境下的言语,并非是短视频想要引导的那样意思。 这是短视频时代信息传播的普遍现象,从完整对话中截取一两句出来,去掉前后语境,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下吸人眼球,迅速向负面发酵。 雷军和小米因此被疯狂攻击,确实是很荒谬的。 2. 打了所有人的脸 雷军和小米深陷舆论风暴的另一面,是小米车主们用真金白银,将小米汽车的销量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米SU7和YU7两款车发布之后,其订单的火爆程度震惊汽车圈,刷新了新能源车的纪录。 今年前9个月,小米累计交付超30万台,将于本周提前完成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 其中小米SU7早就超越特斯拉Model 3,10月份YU7的销量也反超了Model Y。打败特斯拉两大标杆产品,小米汽车做到了其他自主品牌做不到的事。 持续暴涨的销量,给了小米汽车盈利的坚实基础。 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汽车业务达290.1亿元,超过市场预估的280.2亿元,而且实现了7亿元经营收益。 实现单季度盈利,小米汽车只用了短短四年半时间,刷新了造车新势力单季盈利用时最短的纪录。 新势力头部车企小鹏和蔚来,它们均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经11年了,都还未能实现单季盈利。即便今年第四季度盈利,所用时间也是小米汽车的好几倍。 3. 倍感委屈的雷军 小米造车之初,雷军的形象整体上是非常正面的。 舆论中,雷军的爽文人生也流传开,被网友追捧到很高的位置。甚至有人喊出“雷神”,导致雷军有点被神话。但雷军本质上是一个创业者,是一个商人。 当小米汽车进入交付阶段,自然会出现很多商品都不免出现的问题。但公众无法接受,一个自己心里的理想主义的工匠,变成务实或者精明的商人。 其实,这不过就是雷军个人形象从“从天上回到人间”而已,并非雷军的错。 再者,经历过刷新纪录订单的梦幻开局之后,随着小米汽车交付量和用户增长,产品的一些问题自然会开始暴露,大到交通事故,小到用户体验,每个负面案例都被公众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这是汽车或者所有商品的必经之路,小米自然也无法避免。 而且,随着小米汽车规模的扩大,公众也会拉高对它的期待,不仅仅满足“高性价比”,也期望“高科技”。 小米汽车目前的“高科技含量”无法满足公众期待,但技术创新是需要时间和积累的。 小米汽车目前遭遇的舆论困境,与当年的特斯拉很像。 前几年,特斯拉也深陷“刹车失灵”的质疑之中,还有被一些网友声讨“割韭菜”。当时的特斯拉,承受着巨大舆论压力。不过特斯拉没有妥协,终于熬过了舆论艰难时刻。 如今的小米汽车似乎拿到了一样的剧本,也许枪打出头鸟,先行者都逃不过“舆论没赢过,销量没输过”的宿命。 好在市场从来不看口水仗,那些拿出真金白银下单的消费者,给了雷军和小米最硬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