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报道,在浙江杭州,王某某利用“智驾神器”,在主驾无人的情况下,使用小轿车的辅助驾驶功能,让其“自主”行驶20分钟,而他却在副驾驶位酣睡。最终,王某某因危险驾驶罪获刑,可背后藏着的监管漏洞、虚假宣传乱象,值得所有人警惕。 细究这起案件,“智驾神器”的功能并不复杂,不过是个能模仿手握方向盘的小装置,却被商家吹成“解放双手、全程无忧”的宝贝。更讽刺的是,涉事车辆明明只是L2级辅助驾驶,按照国家标准,驾驶员必须全程手握方向盘、随时接管,可部分车企为了卖车,把“辅助”二字越说越淡,把“自动”吹得天花乱坠,让消费者误以为买了车就能当“甩手掌柜”。笔者搜索发现,电商平台上,不少买家晒出“高速800公里不接管”的视频,视频中的车辆速度超百公里,驾驶员还双手离盘玩手机,这些看似“酷炫”的操作,每一秒都在悬崖边跳舞。 要堵住这些漏洞,不能只靠个案判决,得打出一套“组合拳”。监管部门要主动“亮剑”,一方面严查电商平台销售的“智驾神器”,从生产、销售端切断违法链条,让商家不敢卖、不能卖;另一方面要盯着车企的宣传,对夸大“智驾”功能的行为严惩不贷,让“辅助驾驶”回归辅助本质。车企更得扛起责任,如用分区电容检测识破“神器”,靠驾驶员监控系统紧盯注意力,通过系统远程升级堵住漏洞,从技术上不给违规操作留空间。 作为消费者,更要清醒认识到,智能驾驶的初衷,是让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智驾”不等于双手离开方向盘的“自动驾驶”,只有握紧方向盘、紧盯路况,守住“人机共驾”的规矩,才能守住安全底线,让智能出行行稳致远。(付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