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一则"全员停工待岗"的通知在自动驾驶圈炸了锅。长城汽车孵化的毫末智行突然宣布,从当天起全公司停工,近200名员工一夜之间失去工位。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家曾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官网早已无法打开,公众号自8月起就停更了自家动态,只偶尔转发行业资讯,最后一条更新还是10月1日的节日海报。 
要知道,这家2019年从长城智能驾驶前瞻部独立出来的公司,巅峰时员工超千人,曾是资本眼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潜力股。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自动驾驶即将迎来商业化爆发的前夜,它先倒下了。数据显示,2025年10月搭载乾崑智驾的车型月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1-9月累计装车量达45.2万辆,稳稳占据27.8%的市场份额,在35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更是拿下半壁江山,占比高达53%。 一边是骤然停摆,一边是高歌猛进,智能驾驶赛道的冰火两重天,让所有人都在追问,毫末到底怎么了?行业格局要变天了吗? 毫末踏空 回顾来时路,毫末的起点其实比多数同行都高,2019年独立时,有长城汽车的资金、供应链和整车资源兜底,成立不久就获得资本追捧,估值快速冲破10亿美元。可这份先天优势,反倒成了它盲目扩张的底气,一步步踏空了市场节奏。 
个人认为,造成毫末如今现状的最直接原因是"双线作战"的战略失误。刚起步毫末就把资源劈成两半,一半砸向乘用车智能驾驶,一半投入低速物流机器人。看似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实则两头都没攥紧。乘用车这边,核心的智驾系统推进磨磨蹭蹭;低速物流那边,主打的"小魔驼"机器人全年销量目标定在50台,基本等同于清库存,新品研发更是彻底停滞,等于提前放弃了这条线。 技术路线的反复横跳,更让它错失了黄金窗口期。早期毫末抱紧Mobileye的大腿,用现成方案快速落地。后续眼看自研成风潮,又突然转向全自研。可智能驾驶不是急转弯,自研团队刚搭起来,技术攻关迟迟没突破,结果旧方案跟不上竞品迭代,新方案又接不上力,陷入两头空的尴尬。 
其次,让毫末雪上加霜的是亲爹长城的"变心"。本以为背靠主机厂能稳坐钓鱼台,可长城悄悄搞起了"内部造血",其组建了5000人的智能化研发天团,其中70%是软件工程师,连魏牌都单独拉了600名顶尖专家搞智驾平台。更狠的是,2023年长城直接引入外部供应商元戎启行,给全新蓝山、高山车型装上元戎的端到端方案,还砸1亿美元领投元戎的C轮融资,等于直接断了毫末的粮道。 
此外,数据短板则成了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智能驾驶靠数据喂算法,可长城新能源汽车销量一直跟不上行业节奏。搭载毫末智驾的魏牌车型,2022年全年才卖3.64万辆。对比之下,小鹏、蔚来2022年智能驾驶累积行驶里程都突破1.4亿公里,数据量的鸿沟让毫末算法优化举步维艰。 行业启示 毫末的黯然退场,不是个例而是行业洗牌的缩影。如今的智能驾驶赛道,早已告别遍地开花的时代,形成"华为领跑,多强突围"的新格局。 华为的领跑可谓是底气十足,不仅销量和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技术落地也在加速,其已经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开展高速L3路测,冲刺正式商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乾崑生态大会上放话:33款合作车型月销破10万只是开始,未来要让智驾技术走进更多寻常家轿。 
其他玩家也走出了差异化路线,Momenta靠着"量产+L4"双轮战略,成了跨国车企的香饽饽,不仅拿下奔驰、宝马、奥迪的合作订单,还和丰田等日系车企达成深度绑定。百度Apollo扎进了Robotaxi赛道,萝卜快跑全无人出租车已经覆盖30座城市,还跑到瑞士搞测试,计划2027年推出商业化服务。比亚迪则靠规模优势构建护城河,自研车规级芯片后,年销400万辆的基盘让其把智驾成本压低40%,连7万元车型都能装上"天神之眼"系统。 成功者的经验在前,毫末的教训在后,任谁也能看明白,智能驾驶已不是"孤胆英雄"的游戏,盲目跟风全栈自研可能适得其反。岚图汽车副总经理李博晓的思路很有代表性:"我们走双路线,一条全栈自研保可控,搞自己的鲲鹏智驾;另一条开放合作抱大腿,跟行业顶尖玩家共创。"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避免了被供应商卡脖子,又不用承担全自研的巨额成本。 更关键的是,智驾行业已经从技术比拼进入体验竞争的新阶段。以前电池和智驾是车企的差异化卖点,现在慢慢变成了标准配置。当技术不再是门槛,如何把智驾系统和用户需求结合,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车叔总结 回看毫末的结局,资源分散、路线摇摆、失去生态支撑,每一步都踩在了行业禁忌上,它的倒下,并不让人意外。毫末的故事落幕了,但智能驾驶的好戏,才刚刚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