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随着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推进,新能源车可以时刻收集数据,掌握各项信息,在提升车主驾驶体验的同时,也存在过度收集车主信息的情况。 车企收集车辆、车主的相关驾驶信息和使用偏好,能加快自身技术的迭代,也可以为车主带来好处和便利。比如,新能源车利用红外线技术监测瞳孔等眼部状态,可以推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在高速路段根据个人习惯,车主可以开启辅助驾驶。可以说,新能源车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变成了一个移动的数据收集和传输终端,未来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还会不断加强。 该收集的信息可以收集,但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车企竟然也在时刻“监控”。据报道,有的新能源车用户协议写明,收集信息包括通讯记录详单、朋友联系列表、日程信息、财产信息、上网记录、常用设备信息等内容,部分协议更是约定车企可对用户数据库进行商业化利用。车企通过格式条款或单方告知的形式逼迫车主出让隐私信息,甚至在合约中暗含自我免责条款。潜台词就是如果不授权个人相关信息,就无法享受服务;已经同意了,出了问题,和车企无关。 车主让渡部分隐私数据,为的是享受更加智能的服务,不是上赶着当透明人。通讯录、日程安排、个人财产等个人信息不在线,难道就会影响行驶?根据相关法规,车企收集车主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简单说,就是车企必须以服务为目的收集信息,不能未经车主同意随便收集。每日行驶时间、行驶距离等只有车主个人才掌握的信息,保险机构、4S店竟然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不是车企偷偷采集并泄露,还有谁这么神通广大?一旦泄露的数据被转售给第三方,致使车主个人信息遭到非法利用,引发账号被盗、财产受损等问题,又该哪一方承担责任? 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数据安全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挑战。车企滥用技术,却把安全风险丢给消费者,跑偏了方向。为个人数据系好“安全带”刻不容缓,新能源车不能带着车主隐私“裸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