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疆日报 在哈萨克斯坦扎尔肯特的中转停车场,当地运输公司工作人员装载从中国进口的汽车(5月23日摄)。进口自中国的汽车将从这里启程,运往中亚、欧洲各地。□新华社记者李任滋摄 在新疆霍尔果斯一家汽车贸易公司,外国客商在室外仓库了解情况(6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朔摄 □新华社记者摄影报道 霍尔果斯,在蒙古语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在哈萨克语中意为“财富积累的地方”。曾经,驼队满载着丝绸、瓷器等货物,经过这一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架起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今,霍尔果斯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口岸,在这里,一支特殊的新“驼队”将中国的商品车运往中亚,帮助国产新能源汽车“跑”向世界。 这支“驼队”被称作“摆渡人”。他们驾驶中国生产的新车,从霍尔果斯出境,将车停到哈萨克斯坦境内指定位置,完成交付验收后,再乘跨国客运大巴返回国内。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免签政策落地后,在中哈两国海关、边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更方便更灵活的“自驾出口”出境通关方式,大量“摆渡人”开始出现。 相较于传统笼车运输,通过“摆渡人”交付更灵活、更有效率、更低成本,让商品车在价格等方面更有竞争力,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国外汽车进口商的青睐。据统计,2024年,这一运输形式为企业节约成本1.5亿元,“摆渡人”总收入9000余万元。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霍尔果斯公路口岸,这里早已开启“忙碌模式”。45岁的商品车“摆渡人”高云早早来到口岸,开始新的任务。查验车辆、核对手续、小心驾驶,每一个步骤她都做得认真细致。“别小看这一趟趟的运输,每一辆车都承载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品质与形象,可不能出一点差错。”高云说。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能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我觉得特别有意义。”高云笑着说,言语中满是自豪。 据霍尔果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数据,今年以来,截至6月13日,经“摆渡人”运输,从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的商品车达5.6万辆次,同比增长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