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的爆卖已成2025年又一现象级事件! 仅用3 分钟便突破20 万辆大定,1 小时内大定订单飙升至28.9 万辆,相当于国内 25-35 万元新能源 SUV 近半年销量总和。这一数据远超小米首款车型 SU7 的同期表现(SU7 上市 24 小时大定 8.9 万辆),甚至超过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首日 5 万辆的订单量。 但与此同时,围绕小米YU7的一系列质疑也找上了门,如小米YU7赛道圈速全网首测中,小米YU7的刹车片直接起火;小米YU7首撞照片流传引发人们的担忧等。 车圈顶流的头衔在销量端绝对是个加分项,但也意味着时刻要暴露在聚光灯之下,一点瑕疵都有被无限放大的可能。 检验一辆好车的最好试验场还得是实战。 6月29日,一组小米YU7碰撞的事故照片在社交媒体上流传,这很可能是新车上市后首次公开的道路交通事故。 按照图中内容,一辆白色的小米YU7被后车追尾,车屁股被撞的有些凹陷,标志性的小米LOGO也被撞的消失不见,但按照目前的交付节奏来看,该车大概只是一辆试驾车。 毕竟目前交付最快的Max版本,提车也要等33周到36周。 几乎每次新车上市后,汽车首撞都是网友们关注的焦点,这是质量好与坏的最直接说明。 而且一场事故,一张照片,就能撞出话题性,什么大灯维修价格、前保险杠和侧面翼子板究竟多抗造,都是可以聊的点。 虽然每次小米官方都不会下场回应,但我估计他们肯定又笑嘻了,其它车企费劲巴拉搞不来的关注度,到小米这跟不要钱一样。 车撞了,还顺带着温习一下发布会上有关汽车各个配置方面的信息,岂不是一举多得。 何况大马路媒体都有事故,发生交通事故实属正常,只不过网友们对站在聚光灯之下的小米汽车多了几份关注罢了。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小米汽车有之前的起火事件在前,所以网友们更关心的是类似的问题会不会再出现,要想把首撞事件完全转化为一次流量热点,前提是质量这一关能够过得去。 这一次的首撞看起来双方接触并没有太剧烈,后车是一辆埃安Y,从侧面来看,右侧大灯位置出现了大面积的损坏。 等到新车大面积上市类似的质疑不在少数,彼时也是小米YU7真正接受检验的时刻。 毕竟今年以来,小米汽车深陷舆论漩涡,雷军遭遇创业以来最大危,YU7能否成为年度王炸,重新擦亮小米汽车的金字招牌极为重要。 除了首撞,YU7的起火事件来得也很快。 6月27日,在专业测试赛道上,一辆刚刷新同级最快圈速(2分18秒66)的YU7 Max右前轮刹车盘窜起明火,左前轮随后浓烟滚滚。 这是懂车帝全网首测小米YU7在专业赛道上的表现。 看到起火的那一刻,我相信米粉们的心是拔凉的,毕竟起火问题一度让小米汽车深陷漩涡。 不过在6月28日,小米汽车针对“媒体赛道测试小米YU7起火”原因做出了解释,小米汽车表示,视频中,小米YU7 Max在天津V1赛车场进行1个暖胎圈+1个飞行圈后,在未进行散热圈的极端情况下,直接驻车,高温导致制动片有机物材料发生起火,但制动系统整体未出现任何制动失效等问题,功能健全,使用正常。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本次起火事件属于赛道测试的正常现象。 的确,作为一台定位城市豪华高性能SUV的车,跑赛道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如果真要尝试在赛道飞驰的感觉,需要对于车辆的轮胎、制动系统及散热进行必要的升级,并使用大师模式且打开能量回收增强功能,避免在极端工况下出现安全隐患。 普通用户还是老老实实在正常道路开,专业的把握不住。 当然了,消费者之所以迷恋开小米汽车上赛道,可能与小米汽车长期以来追求赛道表现有关。 很多时候,咱们总能看见小米汽车在赛道上刷新各类记录,雷军化身专业赛车手在赛道上闪转腾挪。 因为赛道对汽车的风阻系统、动力系统等核心功能要求很高,在专业赛道上验证的技术经验,后期可以下放到量产车上。 而且征服了赛道对于汽车的品牌塑造同样有帮助,毕竟这块区域以往是属于传统豪华车的领地,这种勇于挑战的品牌文化能够吸引那些对汽车性能有较高要求和追求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从而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前几日,知名车评人陈震炮轰小米YU7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 原因是雷军发微博表示,“小米YU7发布前我们做了一个夸张的挑战:24小时耐力挑战,就是用YU7超高速连续跑24小时(含充电时间),换人不换车。” 同时还表示,这场测试是对整车动力、充电、耐久和可靠等全方面的考验,尤其是对于电动车,以往只有奔驰和保时捷用电车做了类似实验,含金量可见一斑。 但陈震质疑的地方是这个测试到底有啥意思,还有陈震觉得小米YU7的24小时耐力测试不够“极限”,比不上小米宣传时所用的词汇,有点过度宣传的味道。 双方的掰扯也引来网友们的站队讨论,当然了,熟悉的陈震的人都知道他和小米汽车之间的爱恨情仇,这也是车评人与品牌之间的老矛盾了。 上述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小米汽车难免会遇到的来自外部的质疑,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车的内部问题,例如产能。 28.9万张大定,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 2024年在华总销量的60%,但产能地狱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这一点从小米SU7上市消费者就已熟知,有些用户等待了数月,还没能开上爱车。 现在YU7的订单量已经是SU7初期的好几倍,雷军表示:“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扩产。”但现实并不轻松。 一旦消费者的耐心消失殆尽,对于品牌信任问题,是个残酷考验。 毕竟,在新能源市场,把热度转化为销量的最大障碍,永远是产能。 小米 YU7 的销量奇迹,本质上是技术创新、品牌势能与市场策略共振的结果。它不仅创造了商业价值,更重塑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逻辑 —— 从 “追赶者” 到 “规则制定者”,中国品牌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然而,这场奇迹能否持续,取决于小米在产能交付、技术迭代与用户运营上的持续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