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Top Gear》、《The Grand Tour》灵魂人物“大猩猩”克拉克森的一篇文章在国内受到不少关注,其标题是“未来或许不属于中国电动车”。 看到标题就会明白,这篇文章谈到了中国电动车。必须说明的是,克拉克森并未对中国电动车表达敌意,提到不足时都算中肯,且全部建立在将其视为最具优势新人的基础上。 文章的主角也并不是中国电动车,而是雷诺5 E-Tech,并且他真正想说的也不是这款法国电动车,而是一如既往的对电动车的不屑、以及对燃油车的推崇。 克拉克森之所以赞美雷诺5 E-Tech,是因为它有复古的运动造型、复古的实体旋钮、复古的驾驶质感……他这样总结这款电动车型: “这辆车开起来有传统燃油车的驾驶质感。” 图源:雷诺官网我们都很清楚克拉克森对汽车的态度,我们也都很清楚他喜欢什么样的车、讨厌什么样的车。从这个角度,这篇文章其实并没有很多出乎人们意料的内容。 它之所以会在中国引发了不小反响,原因更多在于克拉克森似乎十分确定这款雷诺5 E-Tech会畅销欧洲市场,首先他的女友和助理就都很喜欢。 中国电动车正处于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节点。这篇文章因此引发了对中国电动车全球化的讨论,让中国读者想起了那个巨大的迷思,即欧洲用户与中国用户的差异。 先说结论:虽然人种不同、文化各异,但终究都是人类,有着人类共同的需求和欲望,欧洲用户和中国用户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看看欧洲电动车销量就能明白。今年1季度特斯拉与大众的电车销量在欧洲断档领先——它们也是去年欧洲电车销量的前2名——前者7万+、后者5万+,排名第3的宝马销量不足4万,再往后的品牌甚至不足3万。 特斯拉显然跟传统燃油车没半毛钱关系。而大众则是传统车企中转型力度独一档的存在,其产品定义完全遵循特斯拉的思路,与中国新势力思路极为相似,同样几乎没有传统燃油车的特征。 具体到车型销量排行,特斯拉Model Y与3在今年1季度分别排名第1、第3。传统品牌中,大众ID系列加上同门的斯柯达ENYAQ iV和奥迪Q4 E-TRON在前10中占据5个席位,同样是转型力度最高的那些。 也就是说,就像中国用户一样,欧洲用户在选择电动车的时候,对特斯拉有着极大的热情,而如果是传统品牌的电动车,则更青睐大众集团中那些创新更坚决也更彻底的产品。 就连中国品牌的表现也出人意料地还不错。今年一季度比亚迪排名12、MG排名17,这还是关税大幅上涨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比亚迪之所以迅速超过MG,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前者关税比后者低了不少(分别是27.4%、48.1%)——就连价格敏感性上,欧洲人也和我们如出一辙。 图源:电影《憨豆先生》欧洲用户和中国用户不一样,我们真的被这种思维迷惑太久了。特别早些年民间交流很少,更多存在于商务差旅以及少数人的旅行,而这类人群中企业职员、管理层以及富有阶层占比极高,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以做生意的角度去观察周遭,自然更注重差异。 经过了这么多年,中国与欧美间平民旅行的门槛越来越低,特别是网络交流越来越多,我们才发现其实共同点远远更多。年初小红书上的“Tik Tok难民潮”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起初是大量美国Tik Tok用户到来,随后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各国的用户也都涌入进来。 我们都喜欢小猫小狗、都喜欢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都喜欢音乐电影、都为房租水电医疗教育发愁、都精力充沛地吐槽老板和讨厌的同事…… 诚然不同是切实存在的,比如最广为人知的欧美搞不定移动支付,以及欧洲人喜欢小型两厢车。但那些也都是能解释得通的。 欧美人的信用卡历史已经几十年,而且与我们所认知的刷卡方式截然不同。欧美国家的刷卡方式早就是Apple Pay那样接触一下就可以完成支付,不需要插拔卡、不需要输入密码,比起掏手机、解锁、打开app、扫描二维码这种主流移动支付方式其实还更方便些。再加上刷卡方式在欧美已经流行了不只一两代人,因此不论从习惯还是便捷性上来说,移动支付都不存在任何迫切性。 而针对网络消费这种新兴起的生活方式,欧美与中国的差异便不复存在,PayPal等支付软件就和微信、支付宝一样是绝对主流。 至于欧洲人痴迷于小型两厢车,这种客观限制下的产物被理解为差异,本就不太恰当。我们都知道欧洲小街小巷多、停车位超级少,所以开小车就是方便得多,这是客观限制。 就因为这种客观限制,据说因此存在着停车不拉手刹、方便后来人顶一下前车再怼一下后车、硬挤出一个车位这种“法式停车法”。 我们不能因为客观限制说欧洲人不在乎汽车被剐蹭,自然也不能因为客观限制说欧洲人就是喜欢小车,ta们只是不得不“喜欢”小车。 因为不得不,所以平价汽车市场里欧洲和中国才呈现出不同,但这种不同是环境差异导致的,而不是欧洲人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就好比欧洲人每年都有大量的假期,而东亚人卷到不行;欧洲人工资高、物价高,东亚人工资低、物价低。这是复杂的客观现实导致的客观限制,我们不能因此说东亚人就是喜欢加班、就是喜欢奉献、就是不在乎赚得少,我们也同样不能因此就说欧洲人就喜欢高物价。 事实是,不管是哪里人,我们想要的都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物价低到钱没处花。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豪华品牌销量,BBA一骑绝尘,欧洲和中国一模一样。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会相互去制造共同点,去主动变得一样。泡泡玛特在中国火了,于是外国人也想买,东南亚人去买labubu,欧美人去买labubu;labubu在海外火了,于是中国人也都去买。 图源:泡泡玛特官方商城2024年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经历了一波衰退,这在当时也被拿来证明欧洲人和中国人不一样。让子弹飞了一会之后我们发现,这何尝不又是一个极具迷惑性的客观限制呢。 差异其实是欧洲传统车企在燃油车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又在政策影响力方面有着巨大的能量,新能源车的推动助力因此在欧洲被限制,而且恰恰是集中在德、法这样的汽车大国之中。 然而进入2025年,新能源车在欧洲迅速复苏。今年前4个月,欧盟地区,纯电车销量超55万,同比增长26%;今年5月,欧洲9国,纯电车销量14.1万,同比增长超28%,插混车销量8.5万,同比增长超52%。 原因也简单,就算新能源衰退,燃油车也卖不动了。2024年,欧洲,纯电车同比降1%,插混车同比降4%,但燃油车更惨,汽油车同比降7%,柴油车同比降12%。 多像2010年代末的中国市场。当时我们的新能源车市场经历至暗时刻,很多业内人甚至感慨“看不到希望”。然而那时候燃油车同样不争气,2018至2020它们还是绝对主力,交出的答卷是本土车市3连跌。之后汽车之所以成为中国支柱乃至顶梁柱产业,全是依仗新能源车支撑起来的。 欧洲人和我们一样,也早就受够燃油车巨头那些套路了。 个人作为观众和撰稿人,十分尊重也十分喜爱克拉克森和他的节目。至于他对汽车行业的看法,却同意不了一点。他赞美并看好一款纯电车的理由,竟然是那款纯电车开起来就像一辆燃油车,但这世界上任何人事物,其存在的理由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成为已存在之人事物的替代品。 关于汽车,关于欧洲用户,中国新能源车或许比克拉克森更有说服力。 封面图片截取自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的油画《秋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