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晚,小米集团创始人兼CEO雷军在微博上整了个新活,给小米YU7标准版发起改名投票。 话题围绕着小米YU7标准版的命名展开。 这场投票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截至相关数据统计时,已有超过2.4万人参与其中; 其中1.7万人选择了“低调一些,继续叫标准版”,另有7000余人倾向于“对齐竞品,直接叫Pro或Max版”。 标准版是丐版?小米头疼了 雷军在投票里特意解释,好多用户看到“标准版”就觉得是入门款、“丐版”,但实际上这款车配置真挺能打的。 具体来看,小米YU7标准版搭载了96.3kWh的磷酸铁锂电池,CLTC续航里程达到了835公里,还配备了拥有700TOPS算力的Thor芯片和激光雷达。 这些硬核配置跟同系列的Pro版、Max版比毫不逊色,放整个竞品市场里,跟不少品牌的高配车型比也不差事儿。 ▲图源:微博 但问题就出在“标准版”这三个字上,在大家固有的印象里,这词儿基本就等于“基础款”,这种认知偏差让小米有点头疼。 既要让市场看到产品力的真实水平,又要打破大家对名称的刻板印象。 从实际配置对比来看,小米YU7标准版的越级实力确实有迹可循。 它搭载的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以及CDC可变减震器等配置都是全系标配,这些配置在同价位车型中并不常见。 但与此同时,标准版采用的单电机后驱布局,零百加速成绩为5.88秒,而Pro版零百加速4.27秒,Max版更是达到3.23秒; ▲图源:微博 这种性能上的区分,可能也是多数人觉得“标准版”名字没毛病的原因之一。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场投票更像是小米的一次营销小操作。 雷军团队向来会玩用户互动这一套,从之前SU7喊“性价比之王”,到YU7上市搞限时权益,都在靠“参与感”拉近距离。 这次投票也是一个道理:把“标准版不是丐版”这个点抛出来让大家讨论,既能让用户觉得被尊重,又能顺道把配置优势再吆喝一遍。 效果确实不错,投票一发,YU7的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量直接涨了300%,给这款上市一个多月、热度稍微降了点的车又添了把火。 当然,小米YU7本身的市场表现也确实撑得起这份热度。 3分钟20万辆,小米赢麻了 6月26号晚上刚发布,3分钟就定出去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冲到24.8万辆,不光比自家第一款车SU7火,在整个新能源行业里也算破纪录了。 7月是它上市后第一个完整交付月,小米汽车整体交付量超3万辆,环比涨了20%多; 反观同期的理想、蔚来,销量都在下滑,鸿蒙智行也降了9%,这种逆势增长确实挺能打。 7月作为小米YU7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交付月,小米汽车整体交付量超过3万辆,环比上月增长超20%; 而同期理想、蔚来等品牌的销量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鸿蒙智行环比下滑9%。 从用户的实际选择来看,标准版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版本。 数据显示,选择小米YU7标准版的用户占比达到55%,Pro版和Max版分别占25%和20%; 而且用户在选装配置上也相当大方,平均单车选装金额达到1.5-2万元。 这一数据反映出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标准版以25.35万元的价格提供了大部分核心配置。 对于多数用户来说已经足够满足日常使用需求,性价比优势明显。 有趣的是,目前小米YU7各版本的等待时间也能侧面印证标准版的热度。 标准版要等56到59周,Pro版47到50周,Max版最短,42到45周,越火的版本等得越久,这也从说明大家是真认可标准版。 小米YU7的强势表现,其实也是大型纯电SUV市场的格局。 7月销量数据显示,小米YU7以6042辆的成绩位列细分市场第四,超过了宝马X5等传统豪华车型,而这还是在产能爬坡阶段取得的成绩。 国信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二期即将投产,新的产能正在规划中。 按照这样的发展节奏,预计小米汽车2025年销量能达到40万-50万辆,2026年有望突破80万辆。 这预测不算夸张,毕竟YU7从交付开始就一直在涨。 6月交了2234辆,7月就到6042辆,后面产能跟上了,销量肯定还得往上走。 比起名字,更看重体验与性能 对于这次改名投票,多数网友的态度相当理性。 不少参与投票的用户表示:“名字只是个符号,真正重要的是产品本身的实力。” 还有网友建议,与其在名称上纠结,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配置上; 比如一些用户认为标准版应该标配的功能没有搭载,如果能优化这些细节,即使不改名也能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这也能看出来,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懂车了,不怎么吃营销话术那一套,更看重实际用车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YU7的火爆也引发了行业内的竞争加剧。 ▲图源:小米官方 雷军在此前的直播中提到,有友商专门针对小米YU7培训销售团队进行订单拦截,甚至使用了一些不准确的话术。 对此雷军直言“大可不必”,他认为每个品牌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其花心思拦截订单,不如好好向消费者介绍自己的产品亮点。 这种竞争态势也从侧面说明,小米汽车的出现确实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让整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也更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从SU7到YU7,小米造车这两步走得都挺稳。 SU7上市后一直卖得不错,算是开了个好头; YU7在这基础上更猛,配置、价格、市场反应都更能打。 这次改名投票看着是小事,其实能看出小米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还有在营销上的新方式。 不只是选个名字,更是跟用户深度互动,让大家觉得自己能参与到品牌发展里,这种方式确实让小米汽车短时间内攒了不少好感。 目前来看,虽然投票结果显示多数用户倾向于保留“标准版”名称,但最终是否改名还需要小米方面做出决定。 不过无论结果如何,小米YU7的市场热度和用户认可度已经摆在那里。 7月超3万辆的交付量,以及持续增长的订单,都是对这款车实力的最好证明。 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卷,小米汽车靠YU7的成功证明了一点:只要车够好、价格够实在,就不愁没人买。 这次改名投票可能就是小米汽车发展里的一个小插曲,但它展现的用户思维和营销思路,确实值得行业里其他品牌学学。 |